跳至主要內容

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

出席第八屆亞洲翻譯傳統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出國報告

檔案下載

資料項目檔案大小檔案格式更新時間操作
003.pdf
592.73 KB
PDF2021-01-27 19:55:49

詮釋資料

主題分類 文化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教育局 臺北市大
出國類型 其他
出國期間 2017-07-02 至 2017-07-09
前往地區 英國
考察單位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出國人員
編號姓名服務機關職稱
1陳宏淑副教授
計畫名稱 (科技部)出席第八屆亞洲翻譯傳統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內容摘要 研討會為期三天,舉辦地點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三天共有四場主題演說。第一天演說者為加拿大Concordia大學的Paul F. Bandia教授,他從後殖民主義的角度,討論翻譯對於口語及文學如何扮演協調的角色,又如何連結了傳統與現代。第二天演說者為日本小說家、詩人、翻譯家池澤夏樹,他的演說討論的是語內翻譯的問題,以具體的例子說明如何將日本古典文學翻譯成現代文學。第三天安排了連續兩場主題演說,第一場演說者為英國Leeds大學的Sameh Hanna教授,他的演說主要關注的是基督教聖經翻譯成阿拉伯文之後所面臨的神學與意識形態問題。當天第二場主題演說則是由美國Kent州立大學的Judy Wakabayashi教授主講,她探討的是20世紀初日本左翼文學的翻譯,包括幸德秋水、大杉榮、山川菊榮等譯者的作品。從主題演說的安排,可以看出主辦單位用心規劃了不同的主題,呈現了來自亞洲、美洲、歐洲的不同觀點。 我發表的場次是在第二天的中午,主要談的是包天笑〈法螺先生譚〉及〈法螺先生續譚〉的轉譯史,探討譯者如何操縱文本,使文本內容有所更動,也使文類從荒誕故事變為童話故事再變為科學小說,而這樣的文類轉變,其實也反映出譯者在當時社會脈絡之下的意識形態。 整體而言,這次研討會的發表人主要都是翻譯研究的學者,所以大家討論起來比較容易有共鳴。參與國外研討會最棒的地方,就是能聽到一些有趣的題目,尤其是關於其他國家或不同文化的議題,例如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翻譯研究題目,能夠開拓我的視野,也從討論中激盪出很多想法。
備註 C106AW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