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松山機場發展亞洲區域航線 探討都市尺度之運輸服務對應規劃
因應松山機場發展亞洲區域航線 探討都市尺度之運輸服務對應規劃 委託報告
資料項目 | 檔案大小 | 檔案格式 | 更新時間 | 操作 |
---|---|---|---|---|
1010427-pdf-testproj-114425.pdf | 9.03 MB | 2021-01-27 13:58:56 |
計畫摘要 | 松山機場位於臺北市境內,原係我國對外之主要門戶,然而自民國68年桃園國際機場啟用之後,國際航線客貨運服務即轉移至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遂轉為國內航線(包含本島與離島航線)之運輸樞紐。爾後臺灣經濟成長,高速公路、鐵路等城際運輸服務之供給無法滿足快速成長的運輸需求。政府遂於民國76年頒布「民航運輸業申請設立、增闢航線、購機執行要點」,即一般所稱之「開放天空政策」,放寬國內航空運輸業者加入門檻,並允許業者增闢航線。致使松山機場客運量於民國86年達到最高峰,為1539萬人次/年,後因實施跑道容量管制、航空票價調整、國道3號通車、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而逐年下降,至民國96年高鐵通車營運後,更嚴重衝擊國內西部航線,致使松山機場部分國內航線陸續減班或停飛,使機場客運量再度下降。雖然松山機場西部航線功能減弱,然而對離島與東部地區等替代運具稀少之地區依然有著重要的地位。民國97年7月後,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利用松山機場餘裕容量發展兩岸包機直航,至民國99年12月,兩岸往返航點計有福州、航州、虹橋、浦東、廈門、天津、武漢、合肥、重慶、成都10個航點。此外,民國99年10月亦增闢東京羽田航線。其中,上海虹橋、東京羽田及正在商談的首爾金浦等三航線之通航,為建構東北亞一日生活圈,影響松山機場轉型、定位之重要政策。 |
---|---|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 交通局 |
一級機關 |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 |
年度 | 99 |
研究單位 | 淡江大學 |
研究主持人 | 陳敦基 |
關鍵詞 | 松山機場,運輸服務 |
備註 | 本專區110年以前為歷史轉檔資料,因新舊平臺欄位規格不同,故有部分詮釋資料欄位無資訊;如對資料內容有疑義,請洽資料集主辦機關或本府研考會研究發展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