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

帶領學生參加斯里蘭卡國際工作營
出國報告

檔案下載

資料項目檔案大小檔案格式更新時間操作
002.pdf
1.56 MB
PDF2021-01-27 22:13:28

詮釋資料

主題分類 教育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教育局 中正高中
出國類型 其他
出國期間 2018-06-03 至 2018-06-11
前往地區 斯里蘭卡
考察單位 Inspire Exchange Ltd. 斯里蘭卡Anuradhapura地區,Kadurugaswewa小學
出國人員
編號姓名服務機關職稱
1李憶慈服務推廣組長
2孫細教師
報告名稱 帶領學生參加斯里蘭卡國際工作營
內容摘要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透過每晚的回饋、反思以及最後一日的焦點討論法(ORID),團員們分享彼此反思心得,看見彼此的成長,大致涵蓋三個面向: (一)服務學習: Inspire Exchange Ltd. 在斯里蘭卡當地【短期接力、長期服務】的服務理念與規劃,讓團員們對服務學習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理解到,服務不是曇花一現的表演活動,而是在地組織透過理解當地需求、激發當地人主動提出需求後,再結合外地資源,共同投入改善環境。 Inspire Exchange Ltd.期望外地資源投入時,當地人也必須同心拹力,共同付出,一同完成工作。志工們和當地居民,透過相互合作,彼此學習溝通與理解。以工作期間的午餐為例, In-spire Exchange Ltd. 要求當地家庭免費提供工作人員午餐(簡單即可,不需包涵肉類),Inspire Exchange Ltd. 將這筆省下的餐費,用來購買建設所需材料。對國際志工而言,能品嚐到最在地的食物,對當地居民而言,他們也竭盡己力,對社區做出貢獻。 在此模式下,期望能提供當地社區不同文化與思維,做為當地居民未來社區發展的選擇,此一模式也有助於服務學習帶來較長遠持久的影響與效益。 (二)文化體驗與認知: 在斯里蘭卡,團員們虛心學習如何不製造文化污染,不以自己的視角觀看或評價他人,並學習欣賞他人。 透過Inspire Exchange Ltd.負責人Sam的分享,我們理解到斯里蘭卡人的「彈性」哲學:如果「改變」是為了讓彼此更好,那為何一定要固著於原有的安排?人生同樣也充滿不確定性,下一秒鐘突發的災難又如何能計畫安排?從和臺灣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學中,我們有了新的看見。 斯里蘭卡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幫團員們在永續的課題,上了珍貴的一課。當廚房煮飯媽媽端出庭院合歡樹葉煮成的青菜、斯里蘭卡學生隨手撿拾摘取果實請團員吃時,團員體驗到Sam的母親所言: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餵養我們,進而思考如何維持、永續不濫用資源,是我們的重要課題。當地水資源的缺乏與珍貴,導致淋浴的不方便,也讓大家對資源的珍貴,有深刻的體會。 團員來同學則看見斯里蘭卡人的自我文化認同。看見當地人珍惜傳統服飾並保留傳統習俗,對臺灣的文化究竟為何、如何走出自己的風格, 有新的省思。 斯里蘭卡當地寺廟的氛圍、信徒虔誠的沈思禱告也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透過Sam的說明,我們理解佛教和斯里蘭卡的關係、以及對斯里蘭卡人帶來的深遠影響。 (三)個人成長: 在短短的行程中,團員們打開自己,全心體會斯里蘭卡,有了許多學習,簡略分享: 韋同學:「原來我都只看見自己沒有的,沒有看見自己所擁有的。」在家訪的過程中,斯里蘭卡當地人,熱情端出他們所有的食物、用他們少有的英語配上大量的肢體語言招呼客人。他們眼神,絲毫不見因家庭簡陋,露出我們常見的羞赧神情。僅用真誠的微笑與深情的擁抱,款待客人。短短的家訪,當地人熱情的擁抱,令人感動且印象深刻。斯里蘭卡人沒有熱帶人的熱情,卻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予人們發自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深情。 李同學:「溝通其實很簡單」。在臺灣不太敢和他人溝通的李同學,淚流滿面的述說他的心情。李同學發現,原來溝通並沒有她想像中的可怕,只要真誠開放,言語不是問題。雅蓁是大家奮力跨出舒適圈的例子。在過程中,老師曾提問:「來到這樣一個不舒適的環境,每天汗流浹背,晚上蚊蟲那麼多,弄得大家癢得要死,有沒有一絲後悔的感覺?」,孩子的回答是:「沒有後悔,那不過就是蚊子而已」。這是一種多大限度的「接受」!老師看見團員在Sam的引導下,努力跨出舒適圈,理解Sam所說的「不舒服,就是一種成長」。在斯里蘭卡,團員們接受當下環境與情境,不抱怨,努力跨出既有的認知圈與舒適圈。 陳同學:「原來我們不會的很多」。目睹當地學生兩人扛起我們四個人都扛不動的圍籬水泥柱時,大家開始看見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擅長,開始欣賞他人。記得負責擡水的我們看到當地人Gaian拿著水桶,從地上隨地撿起一根樹枝時,我們用當地人聽不懂的中文討論「提桶水為何還需要大費周章用木棍架著水桶?直接提水不就好了?」當我們看見Gaian將桶子裝滿沈重的混凝土時,我們才恍然大悟,並看見一直在我們眼前不斷出現,當地人的工作智慧。慚愧自己如何用自己眼光看待他人、看見自己居然帶著自以為是、略帶高傲的觀點去觀看他人。看著斯里蘭卡年輕的孩子熟練地攪拌混凝土、輕而易舉地推著裝滿石頭泥沙的手推車,我們不約而同地說:「這些孩子對物理原理的理解非常透徹」。 江同學:「原來我也做得到」。在建設工程中,團員們挑戰自己在烈日下揮汗工作,體驗在臺灣不曾有的工作經驗。粗重的工作,挑戰團員們的極限。後期曬傷、中暑、身體不適等狀況慢慢出現,但是大家還是在能力範圍內,努力完成工作。大家體驗到「強健體魄」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瞭解體會強健的體魄有助於個人完成更多的目標。即將進入師大衛教系的江同學,在第一天的教學後,在教室後傷心流淚,透過團員與當地老師、孩子、家長的鼓勵,子安努力嘗試。看到子安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努力挑戰自己,做到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事。那份願意踏出舒適圈的掙扎與努力,令所有人動容。 短短的幾天,故事很多,體悟許多,相信這些將如種子,在團員心中慢慢長成庇蔭大樹。
備註 C107AW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