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

出席國際研討會Biosensors 2023 33rd Anniversary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
出國報告

檔案下載

資料項目檔案大小檔案格式更新時間操作
論文資料檔.pdf
701.69 KB
PDF2023-07-21 10:26:09
出席國際研討會:生物感測器 2023 年33 週年世界生物感測器大會.pdf
864.34 KB
PDF2023-07-21 10:26:04
一覽表.docx
23.19 KB
DOCX2023-07-02 17:07:22

詮釋資料

主題分類 教育
數位發展部服務分類 求學及進修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教育局 臺北市大
出國類型 其他
出國期間 2023-06-04 至 2023-06-09
前往地區 韓國
考察單位 臺北市立大學
出國人員
編號姓名服務機關職稱
1余政儒臺北市立大學副教授
報告名稱 出席國際研討會Biosensors 2023 33rd Anniversary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
內容摘要 內容摘要: Biosensors 2023 33rd Anniversary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生物感測器 2023 年33 週年世界生物感測器大會)為知名期刊公司Elsevier主導之國際會議,至今已舉辦第33屆會議,已為化學生醫檢測領域之指標性會議。本次會議於112年6月5日至8日計4日於韓國釜山舉辦,余師除到場發表學術論文,其論文名稱為Molybdenum Oxide nanomaterials coated Paper-based Sensors as Colorimetric Sensors for Sensing Biomolecules(氧化鉬奈米材料塗層紙感測器作為比色法感測器用於偵測生物分子),並受邀請主持分組會議(session chair)。余師主持場次包括Stream 4D: Nanobiosensors, nanomaterials & nanoanalytical systems(第4D場:奈米生物感測器、奈米材料和奈米分析系統),演講人數6人及Stream 4G: DNA chips, and nucleic acid sensors and aptasensors (第4G場:DNA晶片、核酸感測器和適合體感測器),演講人數7人,會議海報展出論文篇數達600餘篇,出席人數超過1,000人以上。會議主辦人為國際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生物感測及生物電子)(Impact Factor : 12.545)之主編係任教於首爾高麗大學之Man Bock Gu教授(丘萬馥),Man Bock Gu(丘萬馥)教授曾在臺灣學術單位參訪及演講,預計今年七月至臺灣國衛院參訪及受邀參加7月於臺灣臺中主辦之奈米生醫會議,其學術影響力極大,本次參與會議係由Man Bock Gu(丘萬馥)教授邀請出席主持,期望能透過參與該會議能與南韓高麗大學建立長久穩健之合作關係,並透過該機會能與臺北市立大學簽訂相關合作備忘錄。 一、緣起: 本案係接受補助(國家科學委員會)使用計畫經費執行發展可調控殼核奈米材料之殼厚度合成技術並應用於生物環境分析(1/2)計畫,於南韓釜山參加Biosensors 2023 33rd Anniversary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生物感測器 2023 年33 週年世界生物感測器大會)會議並發表論文。返國後依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綜合處理要點辦理,將出國報告繳交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出國人員:余政儒 三、目的: (1) 發表論文 (2) 主持兩場分組會議。 四、過程:會議期間為112/06/5至112/06/8,會議以壁報及口頭報告為主,展出時間為6月7日 主持兩場學術會議 : (1) Stream 4D: Nanobiosensors, nanomaterials & nanoanalytical systems,時間為6月7日早上10:00至12:00。(第4D場:奈米生物感測器、奈米材料和奈米分析系統) (2) Stream 4G: DNA chips, and nucleic acid sensors and aptasensors,時間為6月8日早上11:00至13:00。(第4G場:DNA晶片、核酸感測器和適合體感測器) 大會晚宴時間為6月7日晚間19:00,因是自費行程,因此沒有參加晚宴。 五、心得效益: 本次有幸投稿論文至Biosensors 2023 33rd Anniversary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會議(生物感測器 2023 年33 週年世界生物感測器大會)並受邀進行英文學術主持,本次演講題目為”Molybdenum Oxide nanomaterials coated Paper-based Sensors as Colorimetric Sensors for Sensing Biomolecules” (氧化鉬奈米材料塗層紙感測器作為比色法感測器用於偵測生物分子),向國際學者們展示了便宜、快速、準確及可靠的分析技術,可用於醫療檢測領域上。展示研究成果後也有與會的學者詢問我一些檢測技術上開發的問題,包含偵測干擾物如何避免待測物基質效應等問題,透過交流使我更清楚自己研究仍需要加強在哪方面的考量,實在是受益良多。除此之外,大會亦邀請數位在分析化學學門非常知名之學者來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及未來該研究議題未來之展望性,例如與我一同主持分組會議Stream 4D: Nanobiosensors, nanomaterials & nanoanalytical systems(第4D場:奈米生物感測器、奈米材料和奈米分析系統)的主持人Arben Merkoçi,他在分析化學領域非常知名,非常有幸能與他一同主持同一場分組會議。在這次會議我發現了極為有趣的現象,本次會議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學者,其領域除了分析化學之外,還包括工程、生物等不同領域之學者來參與,臺灣學者也蠻多都有參與該會議,表示該會議在檢測領域內有一席之地。但須要反思的部分是本次所看到的研究似乎更加多元,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分析方法開發,過去的研究重心較著重於利用傳統分析方法來研究開發生活周遭的分析物,例如分析植物萃取物種類及濃度、藥草內的成分分析,其研究工具並非最新問世的設備,而是最常見的高效能液相層析儀結合質譜(HPLC-MS)及電分析化學設備。而這次主題似乎大部分係以奈米材料作為快篩探針之研究課題較為多,且還整合了工程領域,將檢測技術做成真正的使用的技術,可推測該會議重心非常多元不會僅侷限於做基礎研究之學者,其他應用領域學者也都共襄盛舉。可見,以基本的儀器設備上開發或尋找出對人類生活具意義的分析物及其分析方法已逐漸成為習知技術,而以奈米科技做為感測方法係此會議中之討論重點,許多的技術是在臺灣國內不曾接觸的,更覺得國內學者的研究工作更需要跨領域,除了重視基礎研究之基本功外,仍要吸收國外最新知識及技術,真正做自己獨特的研究,不會汲汲營營地為了發表學術文章而囫圇吞棗般的執行研究題目,現在研究的重點係重視其研究機制,必須要將本質問題確實釐清及提出相關的證據才會順利接收及發表。這點是我們臺灣需要學習的地方,雖然目前臺灣學界遭遇到少子化的衝擊、在充足的研究經費下但研究人力嚴重短缺之情況下,只能尋求跨領域合作來達到研究成效,但不可一昧地追求量的發表更需要著重質的發表,目前非研究型大學在研究上確實越來越險峻,這是整體臺灣社會結構性上的大問題,但大學老師除了教學之外,有機會到國外學習最新技術就應該要爭取參加,不能因為實驗室人員短少而放棄了科學研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