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

至泰國曼谷執行中研院研究計畫之田野調查工作
出國報告

檔案下載

資料項目檔案大小檔案格式更新時間操作
005.pdf
387.37 KB
PDF2021-01-27 19:56:48
004.pdf
170.94 KB
PDF2021-01-27 19:56:48

詮釋資料

主題分類 法律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教育局 臺北市大
出國類型 其他
出國期間 2017-07-06 至 2017-07-11
前往地區 泰國
考察單位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泰國農業合作部皇家水利局、泰國災害防治署、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水資源管理局、泰國國家水資源委員會與泰國水利防災中心。
出國人員
編號姓名服務機關職稱
1許耿銘副教授
報告名稱 至泰國曼谷執行中研院研究計畫之田野調查工作
內容摘要 本人於今(2017)年7月6日至7月11日期間,至泰國曼谷執行中研院研究計畫之田野調查工作。台灣和泰國同為亞洲國家,無論是氣候、人口密度、經濟發展上極為相似,且皆為具有臨海的自然環境,為此次移地研究之第一因素。其次,回顧歷史發展紋理,可以發現自從2011年因洪災之後,泰國整體社會即開始陸續地關注與探討水岸城市之相關重大議題,學術界亦同時著手進行相關研究分析。 本研究計畫之標的為「面對風險社會的台灣」,而台灣現今所面對的風險包含天災與人禍。以台灣近期所遭遇的非旱即澇現象,確實影響各地氣候所致危機的預防、處理與復原。此次參訪的泰國曼谷與台灣部分城市一樣,皆有臨海的地理與自然環境,但也同樣面臨到如何因應環境變遷之難題。 故而,此次參訪除了拜訪政府防救災機關與學術研究機構,以瞭解其實際因應風險的政策之外,亦透過訪談等方式,實際瞭解當地民眾對於水患的風險意識與其因應作為。 然而,即使再好的工程治水仍有其限制,當降雨超過設計上限時,災害損失仍是無可避免,此凸顯工程治水雖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硬體的措施有其極限,政府應考量軟硬兼施的防災策略,使得工程施作與軟性政策(提升防災意識、抗災能力、溝通協調等)能互相配合,才能有效減輕災害損失。 建議:在城市早期規劃的防洪措施,大多已無法滿足未來極端事件的衝擊。台灣的大都會地區,也需檢討現有防洪系統的脆弱度,提出改善調適對策,以因應極端氣候事件所可能遭遇的災害衝擊。
備註 C106AW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