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

參與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
出國報告

檔案下載

資料項目檔案大小檔案格式更新時間操作
參與大陸地區戶外運動產業大會-提要表 (1).pdf
267.92 KB
PDF2025-01-03 18:33:25
)計畫一覽表.odt
11.44 KB
ODT2024-12-12 15:40:43

詮釋資料

主題分類 教育
數位發展部服務分類 求學及進修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教育局 臺北市大
出國類型 其他
出國期間 2024-10-25 至 2024-10-30
前往地區 中國大陸
考察單位 臺北市立大學
出國人員
編號姓名服務機關職稱
1陳伯儀臺北市立大學教授兼所長
報告名稱 參與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
內容摘要 內容摘要:(300至500字) 一、計畫緣起   本次戶外運動產業大會於10月26日下午舉行,我方由國立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產業學院黃彥翔院長、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周宇輝主任,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陳伯儀所長針對我國自行車休閒產業現狀與發展、重大運動賽事場館的永續發展規劃與策略,及運動傳播在運動產業中的趨勢與發展為題進行報告交流,中方由浙江大學周麗君教授、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彭海波先生,以及中體產業集團總裁秘書針對大陸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進路、大陸自行車產業發展現狀,及2024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及大理環洱海自行車賽情況介紹為題,介紹目前中國休閒運動產業發展之狀況。 二、過程   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彭海波先生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整體自行車產業發展政策包含了運動與休閒,並交通與城鄉發展,同時將自然資源與文化觀光皆包含在內,政策基礎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和《全民健身計畫(2016-2020年)》,以自行車運動產業供給結構性改變為主軸,以落實自行車運動產業基礎為重點,提升自行車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的能力和品質,推進產業聚集與融合,使自行車運動向市場化、規範化、品牌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並為推動自行車運動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提出整合性的規劃,使得目前中國國內自行車運動已經成為繼路跑之後最具發展前景之全民運動。其未來發展六大面向,也可以做為我國發展自由車運動產業發展之參考方向,我國目前自行車騎行道已逐漸遍及全台,接下來透過建構全台自行車騎行地圖,結合行動裝置APP,提供所有路線與周邊食宿與景觀文化資訊,更進一步建構直接以APP線上訂房與訂購產品之服務,以解決一般民眾不知道「去哪裡騎」、「騎去哪裡」以及「騎去幹嘛」的痛點,降低所有的阻礙因素,增加專業人力指導,透過社群媒體營造全民騎乘之討論風潮,深信未來我國的自行車運動產業定可更加蓬勃發展。   除了在戶外運動產業的交流與互動之外,也在競技運動訓練及發展上探究出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地訓練站方面。以呈貢運動訓練中心為例,該中心占地超過600畝,擁有一座PU田徑場,一座煤炭跑道田徑場,333公尺自由車競賽場,以及半室內自由車訓練場。四座場地各有其特色及需求;PU場地僅供競賽練習,中間的草地並未規劃田賽所需之場地,跑道旁有一排的小隔間,做為器材存放之用,這樣的場地設計看起來很單純,很實用。在煤炭跑道部分,為半室內跑道,上緣設有遮雨棚,讓選手可以在雨天的情境下練習,整體造價不貴,是個非常好的設計。自由車場的設計與煤炭跑道場地類似,亦是半室內自行車道,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半室內自行車專用跑道,該設施讓人肯定的地方不外乎是不受天雨影響,且最大的好處是通風,選手訓練時不會感覺到悶熱,而影響訓練。此一設施是我們可以學習及借鏡的地方。畢竟臺灣是個自行車島,有著超先進的自行車設計與製造技術,卻沒有足夠的自行車練習場。 [每日行程] 113年10月25日(五):自桃園機場出發飛往昆明。 113年10月26日(六):參加兩岸體育產業交流座談、參觀2024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 113年10月27日(日):抵達大理全民健身中心廣場,考察大理環洱海自行車賽、中國萬水千帆賽活動,及戶外運動生活體驗長廊。 113年10月28日(一):抵達巍山縣,考察巍山縣體育及文體旅融和發展。 113年10月29日(二):參訪雲南昆明海梗高原訓練中心及昆明呈貢田徑訓練中心。 113年10月30日(三):自昆明返回臺灣。 三、心得建議   綜整本次行程發現,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對於休閒運動產業以及競技運動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資源。此次的戶外運動產業大會串連的雲南的大理、怒江、麗江、迪慶四個各具特色的地方,力求推廣自行車、帆船、登山(攀岩)、健行等戶外運動,這些項目在臺灣雖然可以整合,但規模及市場卻無法相提並論。臺灣可以做的就是在活動的細節中更求完美,並強調創新和突破。在競技運動方面,我們只有一個國家訓練中心,容納選手不到500位,雖然軟硬體沒有比參訪的兩個中心差,但在量能上遠遠趕不上國內競技運動發展的速度。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在北部和中部增設幾個運動訓練中心,朝各分級或分齡訓練需求,讓不同等級和年齡的選手到合適的地方參與訓練。如此將可分散國訓中心在場地、住宿、人力資源的負擔,亦可讓不同等級選手在合適的訓練場地獲得技術的提升,為臺灣的競技運動打下更好的基礎,讓優秀競技運動選手沒有斷層或青黃不接的窘境發生,最後亦希望可以成立高地訓練中心,利用臺灣自然的高山優勢,為需要接受高地訓的運動種類設置完整的高地訓練環境,定能提升國內競技運動的水準。 四、照片或附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