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7年台灣地區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特性與演化樹分析
2000-2007年台灣地區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特性與演化樹分析 員工報告
資料項目 | 檔案大小 | 檔案格式 | 更新時間 | 操作 |
---|---|---|---|---|
1000503-doc-testproj-145248.doc | 52.05 MB | DOC | 2021-01-27 14:49:54 |
計畫摘要 | A型流感病毒具有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與抗原轉變(antigenic shift)的特性也造成每年全球的流感的流行甚至大流行。在二十世記的歷史上有名的大流行包括: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亞洲型流感與1968年香港型流感,之後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些病毒株屬於抗原轉變株有部分基因產生重組(reassortment)的現象造成抗原的大改變。此外,由於流感病毒的血球凝集蛋白(Hemagglutinin; HA) 構成流感病毒的主要套模蛋白,對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的受體反應、病毒進入宿主細胞與複製後病毒離開宿主細胞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重點是在探討台灣地區自1980-2006年的A型流感病毒的演化分析與病毒抗原性的變異。我們的實驗結果如下: 在流感病毒的HA基因的演化樹分析發現台灣地區的流感分離株常常會比WHO所公佈的使用之疫苗株早出現且流行,造成疫苗株的預測與流行株不一致。然而,在不同年代間流感病毒H1N1與H3N2的核酸與胺基酸的比較可以發現胺基酸的相同性時常比核酸低,由此推論在HA1主要產生的變異是屬於non-synonymous change。我們的研究可以提供未來WHO在建議疫苗株時應該參考台灣一些流行株的趨勢,以免疫苗株不能達到保護的效果。 |
---|---|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 衛生局聯合醫院 |
年度 | 98 |
研究人員 | 顏永豐 |
備註 | 本專區110年以前為歷史轉檔資料,因新舊平臺欄位規格不同,故有部分詮釋資料欄位無資訊;如對資料內容有疑義,請洽資料集主辦機關或本府研考會研究發展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