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醫療資源地理區域分布與醫療利用分析研究計畫
臺北市醫療資源地理區域分布與醫療利用分析研究計畫 委託報告
資料項目 | 檔案大小 | 檔案格式 | 更新時間 | 操作 |
---|---|---|---|---|
951215-pdf-testproj-101834.pdf | 153.11 KB | 2021-01-27 13:53:07 |
計畫摘要 | 隨著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醫療環境快速變遷,醫藥衛生的進步使得疾病的型態改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高醫療資源的有效運用,以促進民眾的健康、提昇其生活品質,是醫療政策制訂者及民眾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即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及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台北市不同區域在不同健康指標上之差異,以做為均衡未來大台北地區醫療資源政策之參考。 研究目的可分為兩大部分: 一、醫療資源方面:以GIS系統構出台北市醫療資源主要分佈情形(大型醫院、病床數)、分佈密度(包含醫院、診所數)及醫師人力分佈情形。 二、醫療利用方面:了解臺北市不同行政區民眾之就醫可近性、醫療資源利用情形、是否於居住區內就醫、滿意度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及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 一、在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方面:以ArcView GIS 3.0版建構臺北市醫療資源及民眾利用情形之分布圖。 二、在醫療資源利用方面: 1.身體不舒服的處理方式方面:以選擇「看西醫」(69.9%)最多。北投區覺得不嚴重不需要看醫生者的比例較低(63.2%),因為SARS的關係,避免去醫療院所的比例最高(47.4%)。 2.就醫可近性方面:各區民眾有90%以上30分鐘內可到達就醫場所。 3.醫療資源利用影響因素方面:年齡越大,其急診、健康檢查與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的利用比例越高,教育程度高者醫療服務利用比例低、健康檢查利用比例高,但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比例較低。有固定就醫地點者,其西醫門診、健康檢查及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利用比例較高。有慢性病者門診、住院、急診及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比例較高。 4.各行政區在區內醫療資源利用的整體滿意度方面:以南港區、大同區、文山區、萬華區滿意度較低,滿意度高者為士林區、北投區、中山區。 5.各行政區樣本之健康狀況比較,生理健康狀況較好者為中正區、內湖區、北投區,較差者為中山區和萬華區;心理健康狀況以北投區、松山區較好,南港區、大同區較差;整體健康狀況以北投區、中正區較好,南港區和中山區較差。整體健康狀況受每萬人口病床數及對區內醫療資源整體滿意度影響。 6.區內可避免死因死亡率方面:由臺北市各行政區之死亡檔發現萬華區在本研究所列出之九項可避免死因中,死亡率皆名列前三高;南港區亦為五項可避免死亡疾病死亡率前三高者,值得注意。 主要建議: 依據本研究調查結果,對臺北市各行政區之醫療資源分布、民眾利用情形及民眾健康狀況等有下列建議: 1.醫療資源之分布方面:萬華區、文山區及南港區所擁有之醫療資源如醫師數及病床數等相對來說較其他行政區少,而居住區醫療資源的多少及是否於區內看西醫門診會影響民眾對區內醫療資源整體滿意度,可藉由增加或整合現有醫療資源來加以改善。 2.民眾就醫情形方面:顯示臺北市民較容易忽略輕微的疾病症狀而不去就醫。行政區中大同區居民選擇不理會的比例較高,建議可藉由宣導避免延滯就醫的情形產生。 3.對醫療資源的整體滿意度方面:整體來說受訪者對區內醫療資源整體覺得滿意的比例相當高,有90.38%的受訪者覺得滿意;其中北投區、松山區、內湖區滿意的比例較高,而大同區、萬華區、文山區、南港區不滿意的比例較高。 4.可避免死因方面:依據研究所取得之可避免死因死亡檔,針對可避免死亡人數較多者諸如腦血管疾病、氣管、支氣管及肺之惡性腫瘤、慢性肝病肝硬化、機動車交通事故等疾病項目依照各行政區之排序,訂定優先順序進行預防工作。 5.民眾對居住區內醫療資源利用滿意度及民眾自覺健康狀態,與所居住之行政區內醫療資源多寡有關,建議可於醫療資源較少之地區如萬華區、文山區、南港區等,整合醫事人力及病床數等醫療資源,以服務當地居民。 |
---|---|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 衛生局 |
一級機關 |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
年度 | 91 |
研究單位 |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
研究主持人 | 王炳龍 |
協同主持人 | 劉德明 |
關鍵詞 | GIS,醫療資源 |
備註 | 本專區110年以前為歷史轉檔資料,因新舊平臺欄位規格不同,故有部分詮釋資料欄位無資訊;如對資料內容有疑義,請洽資料集主辦機關或本府研考會研究發展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