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總體效益與影響評估之研究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總體效益與影響評估之研究 委託報告
資料項目 | 檔案大小 | 檔案格式 | 更新時間 | 操作 |
---|---|---|---|---|
980113-pdf-testproj-101321.pdf | 17 MB | 2021-01-27 13:55:36 |
計畫摘要 | 臺北市向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提出的「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已於2006年獲得審查通過,此為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大型專業博覽會,這項看似不可能的挑戰,隨著臺北國際花博會由概念雛型走向具體規劃並開展相關活動,其可能引發之諸多有形與無形的預期效益也逐漸浮現。究竟高達78.32億元的花博支出能產生多大的效益,規劃的成果能否順利展現,不僅備受各方關注,也必須謹慎的檢視。 主要研究內容包含國內外標竿案例經營模式分析、2010臺北國際花博會效益評估,以及領域專家事中評估報告三部分。評估結果指出: 一、根據觀光統計、台灣人口統計以及國際花博經驗所建立的假設推論,預估臺北國際花博會若能完全吸引前去北部的旅遊者,則參觀人數將達到775萬人次,其中,包括外國參觀者38.8萬人次。 二、若臺北國際花博會能達到吸引775萬的參觀人次的基本情境,則將能產生如下效益:(1)直接效益89.31億元,間接效益160.14億元,透過產業關聯效果,將產生391.18億元的產出效果,以及所得效果197.71億元;(2)共創造360,082個人月的工作需求,或相當於30,507個人年的就業效果;(3)花博會的活動本身將創造55.774億元的產值(GDP)。 三、在財務方面,將產生資金缺口,且政府負擔比率約達60%,凸顯臺北國際花博會的舉辦必須要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無形效益的支持,以及花博執行團隊宜繼續努力開發其他民間財源,才能使臺北市政府負擔的部份達到自償的水準。 四、領域專家評估結果指出:「提升產業產值效果」與「達成預期之國家整體效益的程度」應是籌辦「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關鍵且現階段須予改善的重點訴求;「財務自償程度」與「達成預期之社會效益的程度」則非此次的關鍵目標。就經濟效益的落實層面來看,執行效能的提高是改善目前執行面的首要重點。 五、臺北花博團隊宜積極整合全國各縣市的資源,並延伸發展花博會週邊的活動,以擴大國家整體經濟效益。 六、關於會後發展,建議跳脫遺產必然是在場址的有形物遺址觀點,而以區域的環境改善以及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作為遺產價值訴求可能較為可行,並納入市政的長期目標規劃。 七、建議花博會舉辦後成立一個基金會,負責永久館的營運與管理,以及長期推動市民提升文化、藝術、綠生活等相關活動,並成為累積國際級大型博覽會經驗的實體組織,以長期爭取大型博覽會於台灣或臺北舉行,並協助培育相關人才。 |
---|---|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 研考會 |
一級機關 |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年度 | 97 |
研究單位 |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
研究主持人 | 杜英儀 |
協同主持人 | 承立平、鄒理民、馬道 |
顧問 | 林晏州 |
關鍵詞 | 事中評估,博覽會,成本效益,投入產出效果,經濟效益 |
備註 | 本專區110年以前為歷史轉檔資料,因新舊平臺欄位規格不同,故有部分詮釋資料欄位無資訊;如對資料內容有疑義,請洽資料集主辦機關或本府研考會研究發展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