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

102年度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際教育深耕方案
出國報告

檔案下載

資料項目檔案大小檔案格式更新時間操作
001.pdf
9.43 MB
PDF2021-02-24 14:45:09

詮釋資料

主題分類 教育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教育局 內湖國中
出國類型 考察
出國期間 2013-05-28 至 2013-06-01
前往地區 日本
考察單位 一、千葉縣總合教育中心 二、埼玉大學教育學部附屬中學校(理科研究協議會) 三、東京都科學未來館 四、川崎市總合教育研究中心 五、千葉縣八千代市立高津中學校 六、千葉縣立千葉中學校‧高等學校
出國人員
編號姓名服務機關職稱
1曾文龍校長
2鄭忠興 教師
3林如章指導教授
4吳學亮指導教授
5蘇彥亨教師
6 黎湘玲教師
7王美玲教師
8張嫈嫈教師
9祈明輝教師
10張銘傑教師
11陳玫良教師
報告名稱 102年度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際教育深耕方案
內容摘要 在邁進21世紀之後,世界各國之教育改革都是以人才培育,如何提升國家優勢與國際競爭力為發展趨勢。日本因國際學力調查(Timss、PISSA)成績滑落,校園霸凌、學生中輟、品格教育低落等問題,於2008年提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課程改革-強調21世紀生存能力為核心課程的內容架構,其改革課題包含:(一)「生存能力」理念的理解與共有(二)基礎、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習得(三)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的培養(四)主要學科學習時數的增加(五)學習興趣的提升與學習習慣的養成(六)豐富人性與健全體魄。 進一步在2012年宣示全面實施新課綱,提出學習指導要領,將各學科的課時數增加約10%,明文載入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的目標與掌握基礎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等方案,強調各學科教學與學習發展上,必須因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透過觀察、實驗、寫報告、論述等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創造力,而這些能力的展現都必須靠紮實的語言能力(課堂語言活動)。在授課研究、備課研修強調教師教學與評量如何「透過學生的相互學習與充實的語言活動」,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鷹架,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能力,進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而樂於學習。 在參訪其教育中心、中等學校教育研究會理科部會、教科書、學校公開授課、理科觀摩會後,給予我們許多啟發與省思,其具體建議包含: (一)落實領域社群運作,工作坊研習逐步導入以實驗操作為模式的教學與歷程 科學探究強調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推論、討論,教學現場的自然科老師應將學生帶入實驗室,由實驗過程中的互動學習,對於科學探究歷程的能力培養才能進一步提升。 (二)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本土化學習共同體教學流程模式,以為推廣運應 在參觀數所理科重點學校與日本理科新課綱學習指導要領中,發現其教學流程大致如下:教師課題導入學生預想實驗觀察紀錄結果(自己) 小組討論寫下小組結論(別人與自己觀點的差異) 發表教師總結。其概念聚焦、觀察假設、實驗操作、小組聆聽對話、紀錄發表、分享表達,是運用人際學習技巧的語言對談、提問、表達活動,促進學習,也是判斷、思考、表達能力的展現。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流程模式,並整合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分組合作學習、差異化教學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與學的實施,應可為縣市、學校、教師、家長共同的目標。 (三)教師研習進修之落實與調訓 日本教師進修分為教職經驗、職能經驗、學科領域、教育議題等多面向,有初任、五年、十年、二十年內容有所不同,定期調訓以落實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且教師透過長期研究、或短期研習,或與大學教授的合作等,能得到更多的專業成長。國內也可朝此方向依教職經驗辦理教師研習進修認證,通用認證並運用於教學者給予適當獎勵。 (四)地區定期舉辦公開授課、觀課議課、激勵推動教師參加 日本教育研究會組織對於教師公開授課、觀課議課、各科觀摩會非常重視,縣市、地區、教育中心會印出成果冊供教師參考。國內教育體制機構, 是否以此借鏡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評鑑,提供誘因與分級制度鼓勵教師發表分享,並調訓教師參與發表成果冊,以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備註 C102AW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