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推動歷年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比較分析之研究
臺北市政府推動歷年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比較分析之研究 委託報告
資料項目 | 檔案大小 | 檔案格式 | 更新時間 | 操作 |
---|---|---|---|---|
1050628-pdf-testproj-111956.pdf | 7.24 MB | 2021-01-27 14:03:01 |
計畫摘要 | 一、研究緣起 臺北市政府自民國99年起著手規劃「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作業試辦計畫」,且於100年開始於市府一級機關推動試辦,並於101年2月起建立市府各機關之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與指標訂立作業;嗣後再於102年選定6個試辦機關,進行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之複評作業,同時委由府外專家學者辦理教育訓練工作坊,俾以建立府內同仁之績效管理核心觀念。之後除結合府外委員,賡續推動103及104年度市府各局處之績效指標訂定作業外,更與市府公訓處合作,導入教育訓練制度,於103年舉辦4期訓練課程,調訓各局處相關業務同仁,從而拓展績效管理知能建立之廣度與深度。新市府團隊上任後,決定導入平衡計分卡與策略地圖,作為臺北市政府的新績效管理制度與工具。綜合以上研究背景,一方面臺北市政府之「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試辦計畫」,已歷經一年的規劃準備及三年的試辦推動過程,有其必要回頭檢視市府各機關在這過程中,是否於績效指標之設定選擇與指標品質等層面上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以平衡計分卡及策略地圖為主體的新績效管理制度,於104年度試辦且規劃在105年度正式上路;故而需從此歷程中,擷取經驗並做保存,做為新制度於下一階段推展的準備或調整基礎。爰此,本研究案之主要目的有三,即:一、盤點臺北市政府一級機關過去三年推動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與指標建立之相關作業經驗,針對未來轉化為平衡計分卡與策略地圖時之作業重點,提出具體改善建議。二、挑選市府局處為研究對象,就其平衡計分卡與策略地圖發展經驗,從中檢討並試擬未來可供其他局處參考學習的標準作業程序。三、綜整以上之分析資料,研提後續相關政策建議,並規劃設計教育訓練課程與教材。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為達成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除針對臺北市政府一級機關過去三年辦理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作業之內容及其績效指標設定品質,以及就市府於103年度所舉辦四場施政計畫績效評核教育訓練之課後問卷調查結果等兩大部分,進行次級資料之彙整與統計分析外,亦針對市府自104年度開始展開試辦的策略地圖推動工作,以兩回合、共計8場焦點團體座談,以及5場機關首長深度訪談,蒐集並擷取市府不同機關於過去一年的策略地圖推動經驗。 三、重要發現 首先在市府過去所辦理年度施政計畫績效評核相關作業內容之盤點分析上,本研究發現,研考會以府內外委員共組審查委員會的推動方式,確實有助於提升各局處績效指標的設定品質。同時,本研究亦發現歷經數年的推動,各局處在策略目標、績效指標及目標值的設定上,亦展現出學習成長效益,諸如雖整體而言,府內局處仍多偏好採用產出型指標,但成果型指標的採用比例亦顯提升。再者,在指標內容的設定上,亦開始習慣採用比率型指標項目,且漸漸願意朝向高挑戰度的目標值做嘗試。此外,絕大多數曾參與教育訓練的市府學員,亦多肯定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和成效。 其次,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之推動上,本研究發現臺北市政府在過去一年的推動上,已約略呈現三項導入效益,包括:(一)改變過去欠缺策略規劃的習慣、(二)助於打破機關與單位本位主義、(三)清楚瞭解市府整體施政重點。同時,由於是首次嘗試導入由私部門發展出來的策略地圖管理工具,儘管導入過程或許不盡完美,部分經驗仍足堪記錄,如:(一)導入期程過於急促、(二)員工教育訓練不足、(三)局處首長涉入不足,以致討論會議參與者層級日趨降低、(四)推動核心樞紐間未能有效統合運作、(五)層級間資訊傳遞具有落差、(六)次分組運作狀況不一、(七)跨層級目標與指標連結不足、(八)跨局處指標難以設定、(九)策略目標達成之配套資源未併同規劃。 本研究也發現數項市府未來持續辦理策略地圖推動時,可能需要納入考量注意的事項。茲臚列如下:(一)優先凝聚機關首長共識、(二)邀請外部專業團隊協助輔導、(三)市府提供更為豐沛的協助資源、(四)整合平行管考制度、(五)思考績效難以量化局處之適用性、(六)以策略溝通為主要目的,而非機械式的績效考評、(七)指標之設計與規劃應立基過去基礎持續精進。 四、主要建議意見 基於前述之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茲依前置基礎工程、導入作法之精進,及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後續應用等三面向,提出政策建議。在前置基礎工程面向上,本研究建議:(一)舉辦高階主管策略營,凝聚市政團隊共識、(二)局處內部舉辦共識會議以團結心力、(三)局處願景應與府級相揉合、(四)局處之策略研擬應納入府級標竿城市思考。在導入作法之精進上,提供九項建議,包括:(一)擴大辦理教育訓練進行人員培力、(二)引進府外輔助團體提供輔導協助、(三)建立府內輔導團隊、(四)辦理策略地圖推動經驗分享會、(五)由市府副秘書長或參議參與次分組討論促進跨局處協力、(六)由研考會人員參與次分組以掌握和協助討論情況、(七)建立策略性預算概念以提升策略執行成效、(八)定期以SWOT、TOWS分析進行策略檢視、(九)建立策略地圖推動與執行之作業流程。 最後,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的後續應用上,本研究建議:(一)簡化策略地圖管考指標、(二)府級與局處指標應採分層管理作法、(三)跨局處指標應由研考會主責管考、(四)應優先著眼於府級和跨局處目標與指標之管考、(五)策略執行之績效評核應分階段實施、(六)應著重策略執行成果之獎勵、(七)建置策略地圖管理資訊系統。 |
---|---|
資料集研究(主辦)機關 | 研考會 |
一級機關 |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年度 | 104 |
研究單位 |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研究主持人 | 胡龍騰 |
協同主持人 | 曾冠球、蘇毓昌 |
關鍵詞 | 平衡計分卡,施政計畫,策略地圖,績效指標,績效評核 |
備註 | 本專區110年以前為歷史轉檔資料,因新舊平臺欄位規格不同,故有部分詮釋資料欄位無資訊;如對資料內容有疑義,請洽資料集主辦機關或本府研考會研究發展組。 |